西双版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激变马嵬——太子李亨突然离去之谜

网络整理 2019-07-01 最新信息

前情提要

唐玄宗晚年,唐朝这座大厦已是风雨飘摇:年老的玄宗贪图享乐,整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李林甫,杨国忠二奸臣擅权独断,祸乱朝纲。边境上“武皇开边意未已”,战争不断。天下好似一个炸药桶,虽然看似平静,却不知何时就会爆炸。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身兼三镇节度使的胡人安禄山,突起发难,以诛杨国忠之名从范阳(属河北)起兵,率十五万大军向中原杀来。叛军如一股浊流,横扫河北,迅速入东都洛阳,次年攻下潼关。此时天下承平已久,对突发的战争毫无准备。叛军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

玄宗听闻叛军已破潼关,吓得手足无措。在宰相杨国忠的建议下 ,“黎明,上独与贵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准备逃往四川。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行至马嵬,玄宗所带的护驾将士哗变,要求诛杀杨国忠,杨贵妃。纵然与杨贵妃情深义重,玄宗也别无选择,只好缢杀贵妃,哗变这才逐渐平息。

激变马嵬——太子李亨突然离去之谜

太子离去

哗变平息后,玄宗准备启程。此时,“父老皆遮道请留,曰:“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上为之按辔久之,乃命太子于后宣慰父老”。百姓欲留玄宗抗敌,但玄宗已被叛军吓破了胆,哪敢久留在此是非之地,应付两下,便即离去。离去之前留下太子抚慰百姓。

此时,百姓眼看留不住玄宗,便说:“至尊既不肯留,某等愿帅子弟从殿下东破贼,取长安。若殿下与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谁为之主?”须臾,众至数千人。

太子起初是没有同意百姓的请求。“太子不可,曰:“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涕泣,跋马欲西。”

就在太子要出发的时候,他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与心腹太监李辅国劝他说:“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中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第一,现在天下大乱,太子你得以天下为重,以破敌为首要任务。第二,去四川是下策,只有留在北方,才能指挥军队,相机平乱。

激变马嵬——太子李亨突然离去之谜

广平王李俶,也是太子的儿子,即后来的唐代宗,也劝他留下。并且,“父老共拥太子马,不得行。”太子无可奈何,准备留下,并派广平王去告诉玄宗这一消息。

玄宗等太子等了好久,太子一直没到,玄宗派人打探,发现太子不准备回来了。玄宗大叫一声 ,“天也!”,但除此之外,甚至没有抱怨或愤怒,而是“乃命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给了太子一些军队,并且告诉他们说:“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又派人给太子传话说:“汝勉之,勿以吾为念。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

此后,玄宗和太子就此分离。玄宗西行入蜀,太子北上灵武。

好,现在整个事件已经基本叙述完毕,下面需要探讨的,是太子突然离去之因。

假说一 逃离保命说

太子李亨的离去,本不是什么特别令人怀疑之事:“大难临头各自飞”,不想陪玄宗入蜀,这也无可厚非。可蹊跷的是太子的离去时间——杨贵妃刚死后。

有人可能会疑惑:杨贵妃是死了,可这与太子有什么关系?

其实不然,里面的关系可大了。

我们先做一个思考题:杨贵妃究竟动了谁的蛋糕,到底是谁想让她死?

表面上看,杀死杨贵妃的,是哗变的士兵。 “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屦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

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事的水其实深的很。

激变马嵬——太子李亨突然离去之谜

其中微妙之处在于,士兵们一开始提出的是杀杨国忠,杀掉他之后,皇帝派高力士问士兵为何还不解散。但是,此时直接回答问题的不是士兵,冒出来的是陈玄礼!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好,这就到了问题的关键——陈玄礼说士兵不解散的原因是想杀杨贵妃!

那么,就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士兵们想杀杨贵妃,陈玄礼只是帮忙传达意见;第二种可能,士兵们不想杀杨贵妃,但陈玄礼想杀,于是编造了这番谎言;第三种可能,士兵和陈玄礼都想杀杨贵妃,陈玄礼是士兵的“内线”。

这三种情况中,我认为第三种情况最为可能。陈玄礼作为唐玄宗的“侍卫长”,兵变时不想着平息兵变,反而掉过头来帮士兵说话,这本身就很可疑,极有可能是陈玄礼就是士兵意见的代表,过来提条件的。而且,如果陈玄礼不能代表士兵意见的话,这话他也不敢说,倘若后来士兵不承认他们支持杀死杨贵妃,那陈玄礼肯定会被治欺君之罪,就里外不是人了。

以上全是分析,不免有些“魔幻”。上段证据。新唐书《后妃传 上》中,“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十八”。是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看来从杀杨国忠起,陈玄礼跟士兵们就是一伙的。

好,这只是一种假设,是陈玄礼等人和士兵联手杀死了杨贵妃。我们来看另一种假设,杀死杨贵妃的不是别人,而是太子李亨!

激变马嵬——太子李亨突然离去之谜

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平心而论,杨贵妃虽然没坏到“祸国殃民”,但肯定对朝政和唐玄宗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士兵尚且知道杨贵妃该杀,并用如此激烈的兵变来强烈抗议。那么,玄宗之子,当时的太子李亨又何尝不知杨贵妃之恶?何况李亨处在宫中,和杨贵妃接触的次数不少,看着朝政日日败坏,宫内却夜夜笙歌,李亨能不深恨杨贵妃吗?借此机会,除掉贵妃,也不失为“为天下诛此贼”之举。

第二,杨贵妃如果死了,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李亨。士兵们,陈玄礼等人杀掉杨贵妃,最多能发泄他们心中的怨气,并且可能能让玄宗励精图治。但李亨杀掉杨贵妃,却能给他自己带来很大的好处——李亨已经是太子,别无所求,等玄宗去世李亨就是皇帝了。李亨要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但是他的太子之位不甚稳固——首先,跟随玄宗的不仅仅有他李亨,还有玄宗的其他儿子,他们都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并且,玄宗对杨贵妃几乎是言听计从,而杨贵妃与太子可以说是交情平平,她不是太子的人。免不了日后杨贵妃吹枕头风,让玄宗换掉太子。相比第一条原因,第二条才是最致命,危险性很大。

太子自然要求稳,把被废的概率降到最低。既然无法争取到杨贵妃,那不如就一劳永逸,将她除掉。我认为,以太子的能力,潜移默化地将这种思想转达给手下人,那么制造一场兵变,并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还有两个嫌疑人有这个能力:唐玄宗,高力士。但玄宗肯定直接被排除(自行脑补原因吧),而高力士和杨贵妃的关系十分密切,且高是一个一生对主子忠心耿耿的宦官,自然不会做出这种事。当然,是不是唐玄宗的其他儿子们,即皇子,由于史料不足,我也无法考证。

好,分析完杨贵妃的死因之谜,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揪出太子为何要逃离了。

当然,百姓对太子的劝告确实起了一定的效果。但太子的逃离,应该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不是太子授意除掉杨贵妃,即太子非凶手,则太子应该逃离。倘若是陈玄礼等人动手,抑或是其他人指使,比如其他皇子,则只能证明,他们是站在杨贵妃的对立面的。但太子和杨贵妃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杨贵妃的敌人不一定是太子的朋友。此事若是其他皇子策划,这些皇子若想上位,干掉了杨贵妃,下面要干掉的是谁的?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本人!只有干掉太子才能成为新的太子。

激变马嵬——太子李亨突然离去之谜

那么,现在对太子来说,是敌暗我明,他就犹如活靶子,正等着被人打。此时,逃离也不失为当时比较明智的做法。

那么,如果除掉杨贵妃是太子的意思,那他也有理由逃离。要知道这件事不是一件小事,参与人员很多,对皇帝的影响又很大。皇帝此时虽然惊慌失措,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万一等他缓过神来,对此事进行一场彻查,倘若查不出还好,万一查出是太子,而太子又正好留在皇帝身边……胳膊拧不过大腿,这点太子也是清楚的。所以,如果他是幕后真凶,他也应该在得手后,迅速逃离。

假说二 继位抗敌说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太子李亨离去,是为“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即杀败安史,平定天下,这可以说是官方解释。对于这种说法,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它有一定道理。但是,还有一个不方便明说的原因:太子不想继续受玄宗的钳制,想自己继位当皇帝,拉出来单干!

所以,综合两种解释,我们可以提出另一种新的假说:继位抗敌说。其实继位和抗敌,有相辅相成之感。只有平定安史才能取得天下人的支持,稳住自己的位置;同时,要是成功登基为皇帝,则自然可以调动天下军队,统一指挥,平定安史之乱的进程,想必能大大加快。

在当初太子提出要离开玄宗时,玄宗就“使送东宫内人于太子,且宣旨欲传位,太子不受。”这与其说是谦让,不如说是玄宗对太子的一次试探。要是太子匆匆接受了,那他的真实目的就暴露了,不但这个皇帝不一定能当成,还会闹了大笑话。但太子想不想当皇帝呢?这肯定是想的,不过他知道现在不是时候。

激变马嵬——太子李亨突然离去之谜

离开之后,太子到了平凉。太子在平凉停留了数日,朔方留后杜鸿渐、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卢简金、盐池判官李涵一起商量说:“平凉散地,非屯兵之所,灵武兵食完富,若迎太子至此,北收诸城兵,西发河、陇劲骑,南向以定中原,此万世一时也。”加上“河西司马裴冕入为御史中丞,至平凉见太子,亦劝太子之朔方”。太子接受了这个建议,迁往灵武。

迁往灵武的理由也是显而易见的。“朔方,天下劲兵处也。今吐蕃请和,回纥内附,四方郡县大抵坚守拒贼以俟兴复。殿下今理兵灵武,按辔长驱,移檄四方,收揽忠义,则逆贼不足屠也。”一是为了抗敌,另一方面,灵武的条件要好不少,这样也暗暗地为日后继位准备了条件。

迁往灵武后不久,太子李亨就有些“迫不及待”地登了帝位。“是日,肃宗即位于灵武城南楼,群臣舞蹈,上流涕歔欷。尊玄宗曰上皇天帝,赦天下,改元。以杜鸿渐、崔漪并知中书舍人事,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改关内采访使为节度使,徒治安化,以前蒲关防御使吕崇贲为之。以陈仓令薛景仙为扶风太守,兼防御使;陇右节度使郭英乂为天水太守,兼防御使。”是为肃宗。

肃宗继位之后,还闹出了个笑话。当时,文武官员加起来,都凑不够三十人,足可见这朝廷有多寒酸。由于处于战争时期,重武轻文,加上朝廷空有架子,没有制度,所以“大将管崇嗣在朝堂,背阙而坐,言笑自若”,好不猖狂。 监察御史李勉弹劾了管崇嗣,把他关了起来。肃宗不禁感叹道:“吾有李勉,朝廷始尊!”啥意思呢,有了李勉,我这皇帝才干的有点皇帝味道。由此可见,肃宗对这皇位,也是垂涎已久了。

本文作者:历史漫谈君(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830690711686400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唐肃宗   杨贵妃   陈玄礼   杨国忠   唐玄宗   唐朝   唐代宗   高力士   李辅国   四川   新唐书   潼关   安禄山   李林甫   河北   灵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