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刘邦的神奇外交术:鸿门宴的结局,实际上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网络整理 2019-04-22 最新信息
刘邦的神奇外交术:鸿门宴的结局,实际上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根据《史记》记载,刘邦的表现,那是相当给力!

还没等张良陈述完,刘邦已经疯掉了,除了会说那句经典名句“为之奈何”以外,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了。

可见,虽然在政治方面,刘邦比项羽老练得多,但是此时此刻的他,比项羽也高明不到哪儿去,甚至比项羽还要糊涂。

要知道,在派兵镇守函谷关的时候,刘邦就没有仔仔细细地想过,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暴露自己的野心。这何止是在挑衅项羽,简直就是挑明了告诉他——老子要跟你平分天下!

因此,招来这么一场迫在眉睫的毁灭性的军事打击,是刘邦咎由自取。

古人有云:富贵到手,器满志昏。真是一语中的。

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驻军函谷关这个问题上,张良肯定反对过。否则的话,张良也不会没有马上告诉刘邦对策,而是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谁给你出的这个馊主意?(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第二,谁告诉你的,你的军事力量能够胜过项羽?(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张良,你这是在泄愤吗?

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觉得张良不可思议,说大敌当前,你身为谋士,不赶紧出谋划策、智退敌军,反而在这里斤斤计较,让领导认错服软,算怎么回事。

实际上,张良之所以这么做,他是在考验刘邦,甚至说得难听点儿,刘邦的回答,将直接决定张良是走,还是留。

要知道,一个失误的决策一点儿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怨天尤人,总是从外面找失败的原因。实际上,这是绝对错误的,也是绝对找不到的,因为一个人失败的根本原因,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跟别人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反求诸己”。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对于张良而言,在这种危难之际,如果刘邦都不能认真总结自己的过错,坦然面对自己的所有错误,还是一味推卸责任的话,那么毫不夸张地说,他所有的缺点,都没有被解决,用不了多久,他还会干这种招来杀身之祸的事情,而那个时候,可没有一个人能够保证,还会再出现一个项伯。

刘邦的神奇外交术:鸿门宴的结局,实际上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因此,你今天必须承认错误,否则我不再侍奉你,不再跟你一起玩。

话虽如此,但是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的。君不见未来拔刀自刎的项羽吗?他到死都没有这种勇气,虽然他号称力拔山兮、勇冠三军……

可喜的是,对于第一个问题,刘邦实话实说:“是谋士鲰生的建议,但我同意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刘邦更是坦然面对:“是我错了,固不如也。”

至此,张良的心算是落地了,自己总算是慧眼识英,没有像那范增一样,投靠了一个好赖不分、死不悔改的昏主。于是,在刘邦充分反思过自己的错误后,张良立刻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主君要亲自接见项伯,并且诚恳地告诉他,你没有背叛项王。”(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当然,这条方案的“真正含义”,刘邦和张良心知肚明。说白了,就是搞一场政治欺骗,欺骗项伯,让项伯去欺骗项羽。

此计一出,刘邦的心立刻踏实了,不就是骗人吗?那还用教,老子就是这个方面的高手,老练得很呢!但是,就在刘邦暂时气定神闲后,他突然问张良道:“你怎么会跟项伯有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一听这话,张良从容不迫地解释道:“我和项伯关系非常好,在秦朝的时候,我们就是密友。有一次,项伯杀了一个人,犯了死罪,是我救了他,所以项伯知恩图报,知道我有危险了,便来救我。”

“原来如此。”刘邦满意地点了一下头。

要知道,刘邦的这句问话,可不是瞬间的随口之语,而是有相当深刻的政治含义的。

对于刘邦而言,敌军磨刀霍霍,大战一触即发,这时候项伯夜闯敌营,跟自家军师私通,这太不合理了,其中必有隐情,要是不调查清楚,后果不堪设想!

可见,身为一代帝王,刘邦的政治警惕性,那是非常高的。或者说,正是这个优秀的素质,才能让他最终一统江山。

问清楚了事情的原委,打消了自己所有的顾虑后,刘邦马上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跟项伯,谁比较年长?”(孰与君少长?)

张良回答道:“项伯比我大。”

刘邦马上说道:“好吧,你把项伯请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仪来接待他。”

刘邦的第二个问题,也不是信口胡说的,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就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也许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就是“细节决定命运”之说。

要知道,素昧平生的两个人,初次见面后,肯定会有一种陌生感,这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磨合,才能完全信任彼此,无话不谈。但是,凭借对细节的把握,再加上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刘邦却能迅速击破这种陌生感,完成自己危机公关的任务。

除了把握细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刘邦还非常舍得下本。在第一次面对项伯时,刘邦居然提出了婚约!刘邦要把自己老家的女儿,嫁入项伯家当儿媳妇!

咱们想象一下吧,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刘邦就能通过喝喝酒、聊聊天,把第二天准备殊死肉搏的敌我关系,瞬间变成无比融洽的亲家关系,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可是,这就是刘邦,这种“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远能近、能亲能疏”的本事,你还真学不会,而且你也学不来!

拥有这种“外交术”的人不夺天下,何人能夺?

当然了,这种背景下的谈婚论嫁,终究是一场政治交易而已,谁要是认真,谁就彻底输了。

事实上,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念项伯功劳,赐其“刘”姓,封“射日侯”。当然了,当年儿女婚姻的事情,刘邦就绝口不提了。项伯也没敢再问,甚至没有半句怨言。

这个原因很简单。好家伙,刘邦现在都成皇帝了,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项伯还敢攀龙鳞、附凤翼,是活腻歪了吗?

刘邦的神奇外交术:鸿门宴的结局,实际上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书归正传,刘邦与项伯之间,既然已经拉近了关系,还成了儿女亲家,那么刘邦就可以通过项伯,给项羽一个明确的说法了。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项羽本纪》

首先,我刘邦进入关中后,没有贪图任何东西,登记官民的户籍,封存所有的仓库,就是为了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其次,我派人镇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盗贼行窃,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并不是阻挡项将军入关。

最后,我日日夜夜盼望着项将军,哪敢造反呢?希望项伯替我解释清楚,解除项将军对我的误会,我不敢背叛他的恩德。

这番话,全是胡扯!

对于刘邦而言,秋毫无犯,是为了收揽人心;籍吏民,是为了调查赋税;封府库,就是为了增加收入;至于派人镇守函谷关,傻子都知道你要干什么,几个小毛贼的行窃,就能让大秦帝国关闭自己的国门吗?

然而,对于头脑简单,又刚刚与之结为儿女亲家的项伯而言,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这位仁兄全盘接受,并深信不疑。

于是,项伯连一句反问都省了,他只是叮嘱“亲家”道:“明天一早,你要赶紧去项羽那里,向他当面解释。”

一听这话,刘邦心里这个爽呀,他甚至难掩自己的惊喜之情,马上答应道:“诺。”

根据《史记》记载,项伯拜别刘邦后,他第一时间找到了项羽,并把自己在刘邦大营的所见所闻,全都陈述了一番,最后对项羽说道:“要不是刘邦灭掉了秦国,大将军怎么能轻易入关呢?今天刘邦立下了大功,咱们却要杀了他,这太‘不仁不义’了。不如趁这个机会好好地款待一下刘邦,缓解一下双方的矛盾。”

那么,对于项伯的这个建议,刚才还愤怒无比,准备第二天率军出征的项羽,他会作何反应呢?

《史记》记载:项王许诺。

这个项羽,他居然答应了!

要知道,就在几个时辰前,项伯私自进入敌营,而且还泄露了本方最大的军事机密,项羽居然毫不在意!连刘邦都留了一个心眼,问了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项羽连这种最基本的警觉都没有,你是少了一根筋呀!

当然,项羽之所以这样草率行事,是因为他从根本上就没有整明白:谁才是自己最大的政敌!

刘邦派兵镇守函谷关,曹无伤密报,范增的说辞,这些都没有引起项羽的重视。他根本就不明白,从秦王朝投降的那一刻起,刘邦不是“将要”,不是“正要”,而是“已经”成了他的政敌。

因此,但凡有点儿心眼,有点儿大局观的人,都不会容忍项伯私通敌营,更不会接受什么“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说辞,更不会接受什么“不如因而善遇之”的建议。直接开打,灭了那个姓刘的,这才是项羽最正确的决定!

总结一下吧,在这件事情上,项羽犯了三个致命错误,一不追究项伯通敌之罪,二不询问他与刘邦的关系,三不跟任何人商量,就擅自取消第二天的军事打击。可见,项羽在政治上,是多么幼稚和不警觉!而之前他的大怒,更是“怒”得可悲、“怒”得可怜!

对比刘邦的圆滑世故、巧舌如簧,再看看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项羽,我们能够轻易地知道了——有些战役,尚未开打,胜负已定。

当然,通过巧舌如簧、圆滑的办法,刘邦能够骗过项羽,但是,这并不等于刘邦可以忽悠所有人。项羽身后的那些老油条,他们难道会坐以待毙吗?他们不会进行新一轮的反击吗?

更何况,项羽集团还保留着最后的机会,因为第二天一早,这些人便能看见主动上门的刘邦。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刘邦还能继续忽悠项羽吗?他能够躲得过这顿命悬一线的宴会吗?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一口气就能读完的大汉史》,京东、当当满100减50!

本文作者:文裁缝(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268677645834701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刘邦   项伯   张良   史记   项羽   孟子   政治   历史   秦朝   范增   老子   高明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