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永远正确?历史书中的巨坑

网络整理 2019-05-04 最新信息

读中国古代史的时候,会注意到有这样一帮人,他们形象正面,清正廉洁,自称代表着道义,一直在和朝廷中的奸人作斗争,一切为了国家,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帮人有个共同点,基本都是读书人出身,也就是传说中的士人阶层。每一朝都有这样的一群人,即使在现在很多历史学家的眼中,这些人也是代表着正义的一方,与之相对的就是权臣、小人等等。可是反过来想,所谓的权臣、小人也是读书人出身,凭什么他们就是小人呢?就因为对方说他们是小人?在他们眼中,对方何尝不是小人呢?那为什么历史的评价标准就以一些人的观念为准?他们为什么永远正确呢?就因为历史是他们编写的?

永远正确?历史书中的巨坑

历史留给我们的资料,是记录,不是固定的评价善恶的标准。但现在很多历史学家还是受着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对于史书中的记载,尤其是价值判断几乎不加判断就拿来使用,成为这些腐朽士人的传声筒。结果便是导致历史类书籍中处处都是大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举一个最近看到的例子。

永远正确?历史书中的巨坑

宋理宗

在南宋理宗一朝,有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济王问题。这个问题要从头说起。前一任皇帝宋宁宗生了九个儿子都没能活下来,所以收养了宗室子弟赵与愿为皇子,后又立为太子,更名赵询,但在嘉定十三年七月,赵询去世。宁宗只能另找继承人。他选择了兄弟沂王过继来的儿子赵贵和作为皇子,更名为赵竑,但并未立为太子。这件事惊动了当时有名的权相史弥远。为什么呢?因为宁宗的软弱无能,史弥远一直掌握着朝政,他对新任皇子赵竑也是毕恭毕敬,但赵竑非常讨厌史弥远,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要是当了皇帝一定干掉史弥远。在自己家的屏风上,赵竑写了“新恩”两个字,有人问什么意思,赵竑说这就是将来史弥远要流放的地方,不是新州就是恩州(都是十分偏远的地方)。史弥远为了进一步试探赵竑,在一年乞巧节送了好多奇玩珍宝给他,结果赵竑趁着酒兴,把史弥远的礼物摔个稀烂。这下史弥远知道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于是开始秘密安排家里的教书先生余天锡寻访其他可以当皇子的人。恰好在此之前,余天锡在回乡参加科举考试的途中遇到过两个宋太祖的儿子赵德芳一系的两个后人赵与莒和弟弟赵与芮,当然这种血脉流传太久了,两人已经是平民了,但血脉资格还是够的。于是史弥远命余天锡把这两兄弟带到了京城,好好培养,并趁机推荐给了宁宗。趁宋宁宗病重不省人事,史弥远使赵与莒也被升格为皇子,改名赵昀。赵昀做事沉稳,喜怒不形于色,深得史弥远看重。此时,赵竑一点危机感都没有。直到宁宗去世,在史弥远的帮助下,直接将赵昀接入宫中继位,之后才通知赵竑入宫。当赵竑进宫后才发现赵昀已经继位,是为宋理宗。

宋理宗继位后,封赵竑为济王,史弥远认为赵竑待在临安有生事之嫌,于是让他迁居湖州之西。在这个位置的人,再迟钝也应当知道韬光养晦,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有人不想让他低头,要把他往死路上推,这个人不是史弥远,而是太湖的一帮渔民。湖州人潘甫和其堂弟潘壬、潘丙(从名字也能看出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认为济王应该是要当皇帝的,于是计划起兵拥立济王。潘甫自觉力量不够,去联络了山东的割据势力李全的部将,号召一起起兵,李全假装答应了他,实际上并不想出兵。就在理宗刚登基的第一年,潘甫和堂弟带着太湖渔民几十人趁夜翻入湖州城找济王,要推举济王为帝。济王躲了起来,但还是被发现了,面对这些人,济王要求他们承诺不能伤害太后和皇帝,他们答应了。于是他们在湖州城张贴布告,说李全起兵支持济王,城中震动。当时一个朝中官僚王元春正住在湖州城,发现事变后立刻飞报朝廷。朝廷接到消息立刻派禁军将领彭任帅兵征讨。朝廷军队还没到,到了早上大家发现,起事的只是不到一百个太湖渔民,李全的军队连影子都没有。济王也感觉事情完全不成,于是联络当地驻军镇压。在朝廷军队到来之前,郡兵已经将这帮人完全拿下。这件事与其说是济王造反,不如说是一出闹剧,但有些闹剧是会要人命的。朝廷本来就担心济王不服,有任何不法的举动,这下好了,证据确凿的造反,于是济王被以给他治病的名义毒死。说实话济王是有点冤的,但也不是完全无辜。

永远正确?历史书中的巨坑

真德秀

这件事情发生后,以真德秀、魏了翁为代表的理学一派的官员就要开始他们的表演了,不断地上书为济王鸣冤。他们认为济王本来是要当皇帝的,没当成皇帝都是史弥远操纵的结果。济王不应该被处死,济王很冤,要求为济王平反。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长幼有序。济王是理宗的哥哥,虽然济王会威胁皇位,但理宗应该效仿舜对自己的弟弟那样,尽释前嫌。这才符合“圣人”的治国标准。他们的上书坚持了很久,理宗一朝四十多年,没成功,到了理宗的儿子宋度宗,还没成功,到了宋恭帝时成功了,南宋被元朝灭了。于是这帮人纷纷记载,都是不及时给济王平反,才失去了人心。直到现代,还有人,包括很多历史学的教授都信这种鬼话,认为他们代表了正义的一方。

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情况。理宗是史弥远扶上位的没错,济王本来可以到手的皇位丢了,冤不冤?一点都不冤。济王赵竑既然要争夺皇位,就该做好准备,而不是处处显露自己的情绪,直接与史弥远冲突。没有这点心胸或者说城府的人,要做皇帝完全不可能。理宗继位后,要说济王完全没有反叛之心也是不可能的。湖州之乱发生后,济王第一时间并不是联系驻军平叛,而是与叛军合作,发现人太少不足以成事才后悔。以这种敏感身份参与这种叛乱的事,放在任何朝代都不可能继续活下来。

我们再看这帮理学家的主张。给济王平反,就意味着要理宗承认自己的皇位来源不正当,这样的要求理宗要是可以答应还不如直接退位算了。理宗作为皇帝,讨论一切事务的前提承认他是皇帝,然而这些人肆无忌惮挑战这个底线。再看所谓的兄弟问题。济王和理宗勉强算是兄弟,但两人从未有过交往,只是在血脉上有一点联系,要让理宗讲什么兄弟之情,理宗实在没感觉。况且涉及皇位问题时,兄弟之情是一个站得住的理由吗?唐太宗李世民被他们视为明君,然而把他的兄弟直接杀了才当上皇帝。不说远的,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抢了人家孤儿寡母的江山,合理吗?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怎么继位的?把自己哥哥的继承人全部逼死,然后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合理吗?对于这些大问题他们没有一句话,倒是对一个可能威胁理宗皇位的济王之事纠缠不休。为了什么?否认理宗的合法性?但他们很多人嘴上抗议着,依然在理宗朝拿着俸禄,做着官。为了对付史弥远?史弥远死后,他们并没有放手,甚至拖了两代皇帝。

到底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两个大毛病:独断和狭隘。独断就认为自己的观点永远是正确的,别人必须听取;狭隘就是认为别人的都是错的,只有自己的是正确的。作为朝廷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和独断,他们可以抛弃一切,空口高谈阔论,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此时元朝的军队已经严重威胁南宋的安全了,这些人对于如何处置国家危机毫无建言,倒是在济王问题上坚持不懈,可见这帮人的无能。南宋并不是亡于他们说的什么世道人心,而是亡于这帮只会空谈的文人之手。

但由于写史书的人都是古代的读书人,学的内容也差不多,这就导致他们产生了一种身份的认同感,他们不会认为是自己学的东西出了问题,于是将问题全都扔到其他身上,皇帝不行啦、权相专权啦,如此等等,从来不会反思自身。让我惊讶的是这种身份认同居然影响到了现代,很多历史研究者居然也认为这些人是天生代表正义的,对他们的观点毫无辨析直接采纳。在理宗这件事上,认为理宗处事不公,应该听取这帮理学家的意见。理宗对这帮人如何我觉得很明显,理宗之所以被称为“理”宗就是因为他在被这帮人骂的同时,还在积极支持理学的发展。这些人可有一丝惭愧之心?

本文作者:史蠹(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701341465863834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史弥远   宋理宗   历史   赵竑   南宋   宋宁宗   李全   宋度宗   湖州   真德秀   太湖   赵询   元朝   中国古代史   赵匡胤   临安   宋恭帝   赵与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